淮安高铁新区勾出恢弘蓝图

发布日期:2022-06-23 14:53:27

详情

未来,这里将成为承载淮安腾飞梦想的城市新增长极和拉动淮安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包括一条展现“淮水安澜”城市特色的生态景观带、湿地旅游带,以“帆”为空间原型、最高220米的地标建筑群,以市花月季为空间原型的文化博览中心等在内的一系列城市级地标将在此诞生,11万人将在此诗意栖居……前不久刚通过专家论证的《淮安生态新城高铁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市民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图景。那么,高铁新区将如何规划?该地区将会给周边地区乃至整个淮安带来哪些利好呢?记者昨日就此进行了采访。

  -实地探访:“白纸”上勾画新区蓝图

  根据规划,淮安高铁新区位于淮安市中心城区东部,淮安区老城和新长铁路以北。京沪高速公路沿南北向穿越高铁新区中部,大寨河、乌沙干渠沿对角线方向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穿越新区。本次规划的范围为高铁新区核心区,东至京沪高速,西至新长铁路,南至广州路,北至徐杨路,规划总面积约1129.75公顷。

  昨日上午,记者驱车沿枚皋路、徐杨路、景宜路、广州路等路段对现场进行探访时发现,这里目前还是一片尚未完全开发的土地,满眼都是绿意盎然的景象,穿插其间的大寨河、乌沙干渠、四支渠、南支河、三大沟等几条水系让人印象深刻。不过,这里的道路系统已经拉开了框架,路况也很好,路边零星分布着一些工业企业、小村庄以及少量公共服务设施。而在高铁站的选址附近,一排高架桥的桥墩已经矗立在地面上,繁忙的施工车辆和机械让人感受到这里火热的建设氛围。

  -总体格局:“一轴、一带、三大圈层”

  在负责编制该规划的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关专家的眼中,记者看到的一张“白纸”呈现出另一番图景:综合高铁站点地区圈层发展理论与两大城市级结构要素,奠定了规划区域“一轴、一带、三大圈层”的总体格局。

  “一轴、一带”分别指的是规划区域内的城市东西向主轴和生态景观带,二者均为城市级结构要素。规划区内沿枚皋路的景观轴线是一条城市级的东西向轴线,这条轴线未来将成为高铁新区最主要的景观轴线,将衔接高铁门户和城市行政文化体育中心。沿大寨河与新长铁路之间的生态绿地构成了城市东部重要的生态开敞空间,并与城市内部“X”形的生态廊道相互衔接,未来将有可能塑造成为一处城市级生态景观带。

  未来,有五条铁路在这里呈“米”字型交会,淮安高铁站将成为连接苏北、苏中、苏南的枢纽站,站点周边地区将成为城市发展重要的新增长点。依据空间尺度的不同,高铁站点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将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交通区位优势,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中观层面,将为城市的发展带来契机,促进人口及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而微观层面,将促进站点周边地区呈圈层式发展。

  规划中的“三大圈层”即以淮安高铁站点为核心向外辐射的三圈地带,第一圈层规模为1~2平方公里,为交通服务区域。第二圈层规模为3~5平方公里,为直接拉动区域。第三圈层范围为第一、二圈层以外区域,为间接催化区域,未来将辐射整个中心城区。

  -总体定位:多元复合的综合片区

  结合外地案例和本地的特点,本次规划对高铁新区的总体定位为:以对外区域服务及对内公共服务为特色的城市级专业中心,集交通枢纽、商务办公、湿地休闲、星级宾馆、商业购物、文化娱乐、生态居住等功能多元复合的综合片区。商务金融服务业、商业和休闲娱乐业、房地产业是高铁站点地区开发的主导产业类型,尤其鼓励与交通区位关联密切的咨询、诊疗、设计、策划、评测、中介等区域服务行业企业进驻。

  规划还提出,高铁新区与西侧的生态新城两个片区未来将相互整合、错位发展。根据现有规划,两者均包括文化旅游休闲、生态居住等一般功能,因此可依托景宜路—枚皋路公共服务轴和大寨河—乌沙干渠城市滨水景观带,共同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景区。但在主导公共功能上,两者各有侧重——生态新城以科技服务的商务功能为主导,为生产服务提供智力支持;高铁新区则利用高铁的区位优势,承担区域商贸功能,强化地区专业中心职能。

  -空间结构:“一轴、一带、三节点、六片区”

  本次规划空间结构为“一轴、一带、三节点、六片区”。

  “一轴”即沿枚皋路—景宜路城市发展轴。“一带”即沿大寨河—乌纱干渠生态景观带。“三节点”分别为站前公共中心节点、城市商业中心节点、区级公共中心节点,其中,在城市商业中心节点,规划了高铁新区核心地标建筑群,即以“帆”为空间原型,包括2栋高层建筑,建筑高度在100米以上,最高为220米,该建筑群是淮安高铁新区的中心地标;还规划了文化地标建筑淮安博览中心,该中心植根于“淮水安澜”的文化脉络中,巧妙契合地形和景观环境,以市花月季为空间原型,最终形成的整体形象自由活泼,体量适宜,具有极强的文化韵味。该建筑与周边水环境相互融合、相互映衬,将成为整个核心区域的视觉焦点。“六片区”分别是公共服务、居住等六片区。

  -最大特色:

  高铁站前的生态景观带

  本次规划最大的特色为高铁站前的生态景观带,向西连接淮安森林公园,向东与站前广场相互衔接,构成淮安高铁新区最重要的空间骨架。

  生态景观带是对上位总体规划的落实,是对城市整体生态格局的延续。根据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本次规划区内的大寨河和乌沙干渠是城市东部重要的生态廊道,本次规划对该结构进行了落实,延续并强化了淮安市的整体生态格局。

  此次规划以淮安“二河绕城、四水穿城”的生态格局为前提,充分考虑大寨河与乌沙干渠水系的现状,在保障防洪排涝灌溉等功能的前提下,对水系进行了局部放大以形成集中水面,营造出既具现代化滨水生活的特质,又蕴含淮安文化特色的空间品质,凸显“淮水安澜”的整体意蕴,与国内众多高铁新城相比,特色明显,形象突出。

  规划结合高铁新区整体空间架构和功能布局的需求,在生态景观带内部布置少量小尺度的公共设施用地,以安排小尺度、低密度的文化休闲、创意展示、滨水旅游、特色会议等功能,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户外滨水休闲场所,有利于集聚人气,带动整个高铁新区的旅游发展。

  -人口规模:

  未来11万人在此安居

  此次规划确定了高铁新区规划总人口为11万人。其依据主要有二:一是规划区建设用地共1024公顷,按照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5~105平方米来计算,规划区可容纳人口在10万人左右;二是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282公顷,按照居住用地平均容积率在1.5、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5~40平方米计算,规划区可容纳人口在10.5万人~12万人。结合以上硬性指标,综合考虑规划区内低层、多层和高层建筑的比例和紧凑开发的原则,确定了规划区规划人口共11万人。

  此次还规划了3个居住社区中心,社区中心以服务半径500~800米内的20000~40000左右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居民提供较为综合、全面的日常生活服务项目。在居住社区交通便利的中心地段或邻近公共交通站点集中设置居住社区级公共设施,与居住社区公共绿地共同形成边界明晰的居住社区中心,保证实现居民在步行七八分钟、骑自行车三四分钟以内可达。

  社区中心中的公共设施以综合体的形式集中布置,包括文化娱乐、体育、行政管理、社区服务、社会福利、医疗卫生、商业金融服务、邮电等设施。宜独立设置的公共设施包括小学、中学等教育设施,老年公寓等社区服务设施。规划区域内还规划了4所小学、2所初中和1所高中。